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,4月19日,莫应丰“少年作家班”51名学员走进桃花江镇大华村莫应丰故居,通过参观故居、研读经典、聆听讲堂等形式,沉浸式感受文学巨匠的精神风骨,体悟阅读与写作的魅力。
莫应丰“少年作家班”学员合影留念 刘蓉 摄
上午9点,学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莫应丰故居。故居内陈列着莫应丰手稿、乐器以及生活用品,生动展现了这位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勤勉好学、多才多艺的成长历程。在莫应丰卧室的书桌前驻足,学员们听他幼时“拖着竹子在崎岖山路贴补家用”的艰辛故事,感悟“贫苦中坚持文学理想”的坚韧精神。莫应丰“少年作家班”学员周梓楠说:“莫爷爷让我们知道了,真正的乡村写作不是田园牧歌,而是带着泥土味的生命抗争。”
学员们听讲解员解说莫应丰幼年时的故事 刘蓉 摄
参观完故居后,学员们来到老师精心布置的“文学教室”里,里面准备了丰富的课外书籍,涵盖文学、科普、历史等多个类别。学员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,并在“读书沙龙”环节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。活动中设置了“好书推荐”环节,每位学员都用一句话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,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分享感悟。学员黄昕琳说,当在莫应丰爷爷故居里看到玻璃柜里反复修改的手稿,书桌上那盏生了锈的台灯,课本里“字斟句酌”“锲而不舍”这些词语突然具象化了。以后她写作遇到瓶颈时,一定会用莫应丰爷爷的这种写作精神来激励自己。
在写作环节,指导老师要求学员们以游览莫应丰故居过程为主题,写一篇400字左右游记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展开。老师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,畅谈读书的所思所想、所感所悟,尽情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体会。“少年作家班”作文指导老师刘英芝说,莫应丰先生用文字呐喊时代,他的作品是湖湘文化的瑰宝。希望孩子们能以书为友,以笔为舟,传承这份文学薪火。
作为益阳市“文学之乡”实践点,近年来,大华村持续深化莫应丰文学品牌建设。2023年成立的莫应丰“少年作家班”已举办活动18期。通过“文学+实践”的模式,带领1000余名学生走进乡村、观察生活,已成为当地“文学赋能乡村振兴”的特色品牌。
来源: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谢斌 刘蓉
编辑:刘琦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taojiangnews.com/content/646948/65/148905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