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5月以来,桃江县严格遵循“应普尽普、应保尽保”原则,创新工作方法,于近日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(简称“四普”)实地调查任务。此次普查新发现安益分界碑、洗衣石桥等一批重要文物,填补了当地在古桥梁建筑、佛教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空白。
文保工作人员在安益分界碑旁查看。胡卫红 摄
在本次普查中,最具历史价值的当属新发现的安益分界碑。该碑位于马迹塘镇月形湾村与安化县长塘镇交界的古道旁,共两块,分别刻有“安益分界”“咸丰元年秋”“嘉庆八年立益阳安化两县分界之处”等字样。“安益分界碑是清代益阳县与安化县行政划界的重要标志,见证了桃江(原属益阳县)与安化的历史沿革,对研究清代行政区划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。”桃江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戴朝介绍道。
位于浮邱山乡枳木山村的洗衣石桥胡卫红 摄
此外,普查还发现了多处特色文物:洗衣石桥位于浮邱山乡枳木山村,始建于清代,原为木质结构,后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建为花岗石梁桥。其独特的宽体榫卯结构在桃江古代桥梁记载中首次出现,为研究当地交通史及桥梁建筑技术提供了全新实物依据。
坐落于修山镇八都村明灯山的明灯禅院舍利塔胡卫红 摄
明灯禅院舍利塔坐落于修山镇八都村明灯山,为清康熙四十四年所立,塔身刻有“湖广道良沙府益阳”等字样,是佛教文化在桃江传播的重要见证。其建筑形制及碑文内容反映了佛教本土化历程,兼具宗教、艺术及历史价值。
位于松木塘镇龙塘村的龙门桥胡卫红 摄
龙门桥位于松木塘镇龙塘村,作为桃江迄今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单拱石桥,其桥身浮雕、太极图案及汉白玉桥名题刻,展现了高超的桥梁建造技艺,为研究清代工程技术及交通网络提供了重要样本。
为确保普查质量,桃江县创新实施“三结合”工作法:文献查阅与实地勘察相结合:梳理《桃江县志》等十余册文献资料,精准定位文物点;专业普查与群众线索相融合:设立征集邮箱,发动群众提供文物信息;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互补:运用CAD绘图、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提升普查精度。
“此次普查共复查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400处,特别是安益分界碑、洗衣石桥等新发现文物点,填补了桃江县在多个领域的研究空白。”桃江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周志强告诉记者。
此次普查,不仅丰富了桃江文物资源库,更锻造了一支专业文保队伍。普查人员通过实践提升了田野调查、数据整理等能力,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人才基础。
来源:县融媒体中心 县文旅广体局
作者:胡卫红 熊秀
编辑:刘琦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taojiangnews.com/content/646942/53/152116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