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指尖司法 让“无声”变“有声”
2025-07-25 11:51:31 字号:

指尖司法 让“无声”变“有声”

  近日,桃江法院民二庭承办了一件较为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,双方当事人均是聋哑人。

  原告焦某在诉状中称,其与被告张某系同事,自2023年4月起,被告多次从原告处借款累计18832.32元,并承诺春节偿还,但经原告多次催讨,被告均未返还,遂将张某诉至法院。

  承办法官通过阅卷,发现借款人与出借人均是通过微信沟通借款事宜,并通过微信转账完成交付,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,一种直觉涌上了庭长心头:双方虽是聋哑人,但是可以熟练掌握微信等通讯工具。于是,庭长回复道“先微信联系”。

  依据民事起诉状上的电话号码,书记员以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尝试添加被告张某的微信号,从早上9点多一直等到晚上21点多,好友申请才被通过,书记员连夜将本案的具体情况告知被告,并征求其是否同意微信送达诉讼文书,被告回复“是”。

  书记员与张某成为微信好友后,依法向张某送达了法律文书。被告也承认了借款一事,表示本愿意还款,但因工资迟迟未到账,无力偿还。根据承办法官对本案的分析“这起民间借贷纠纷事清楚,法律关系也很清晰”,办案团队将重心转移到如何促成调解上。承办法官将调解阵地转至微信,用文字不断与双方进行磋商。从时间、交通、翻译等角度为原告分析开庭审理的各项成本,从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等方面为被告释明利害关系。在这一过程中,被告每天回复的时间并不固定,有时是中午13点多,有时是晚上21点,一次次的文字往来,在无声的世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。在办案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双方就债务金额、分期付款时间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  达成调解方案后,如何签署调解笔录又让人犯了难。“云上法庭”小程序是桃江法院适用的便民服务措施之一,当事人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线上签署调解笔录,但对于本案当事人来说,不能算是最佳方式。办案团队秉承“如我在诉”的理念,巧用双方当事人熟悉的微信创建调解群。调解时,办案团队用当事人可以理解的文字阐释回避权、调解协议生效等内容,在双方当事人指尖敲下的一个个“是”与“否”中,一份调解笔录在微信群生成,办案团队据此制作民事调解书,固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。

  本案系特殊群体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。从立案庭分案工作人员调侃道“这个案子可不简单”,到书记员释怀道“原来社交平台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发挥这么多作用”,法官敏锐发掘特殊群体对于微信的使用依赖,创新司法服务,用微信送达、微信调解、微信群生成调解笔录等“指尖化”的模式,彰显司法关怀,充分保障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,高效率、低成本地化解矛盾纠纷。

  在调解群中,当事人最后发送出的那一句“谢谢”,让办案团队无比舒心。

来源:县法院

作者:彭媛

编辑:刘琦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