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后记|大海捞到针 ——关于曾任廷信息的找寻之旅
2024-03-13 13:55:00 字号:

后记|大海捞到针  ——关于曾任廷信息的找寻之旅

后记|大海捞到针

——关于曾任廷信息的找寻之旅

《南窗百美人词》以其婉约空灵、风华绝代的风貌震惊当代词坛,将桃江美女文化有记载之史从民国初年提前到清朝初年,连人民网、凤凰网都刊发了其新闻报道,确是桃江一件值得骄傲之事。其作者情况是什么?为此展开的一场查找之旅一波三折。

一、酷暑里的查找一无所获

八月初,桃花江文化研究会、桃江县楹联学会决定整理重印《南窗百美人词》,当时只得到了一张封面图片,上有“益阳曾嗣楠任廷氏著”一行字。清初的益阳包括现在的资阳、赫山、桃江区域,这“任廷氏”会是哪里人呢?

要找到曾任廷信息,唯有查找其族谱。

于是我们兴冲冲而去,接连问了好几个曾氏熟人,他们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人。我解释说这人的本名叫任廷,派名才叫嗣楠。他们脑袋摇得拨浪鼓一般:曾氏根本没有“嗣”字派!我一听凉了半截。不过他们推荐我去找曾雨晖——一个曾氏宗族史方面的专家,他那或许有信息。我们在桃谷山社区找到了曾雨晖。他一听情况介绍,立即笑答:“这些人不知道,曾氏怎么没有嗣字派?”原来,益阳曾氏始迁祖怀琛公于明洪武二年(1369)徙益,有八子居于益阳,开枝散叶,分贵富森玄等八房。八房就有“嗣其世业,益振家声”派序,其中“嗣”字派为曾氏全国通派的六十七派,在益阳为十三派。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皇帝赐曾氏“希言公彦承,弘闻贞尚衍,兴毓传继广,昭宪庆繁祥”20字派语定辈序(“嗣”字派对应为“衍”字派),这对曾氏而言为莫大恩宠与荣耀,其后修谱改用御赐派语,自定的初始派语当然弃用,反而不为人所知了。曾雨晖属八房之森房,肯定地说森房没有任廷这么一个人。

益阳曾氏还有贵房、玄房等七房,曾任廷究竟属哪一房呢?

2006年益阳曾氏八房合力二修通谱,但通谱上没有曾任廷信息。我们很疑惑,曾任廷这么一个大才子,不可能不上谱,通谱是不是漏载了其信息?

于是我们决定去查找民国以前的老谱。八月七日,骄阳似火,我与曾雨晖等5人驱车来到新市渡曾少钦家。曾少钦已经80多了,颤颤巍巍从睡房深处搬出一个谱箱,内装一套贵房民国谱。老人家里没装空调,在打稻机般的电扇下,汗水如蚂蚁般爬出来,蜿蜒而下。我们一页页一行行地查找,结果一无所获。曾氏贵房民国谱本有24卷,但曾少钦保存的这套谱只剩下10卷,曾任廷信息有没有可能残缺部分里?但谁有完整的曾氏老谱呢?

几经打听,源嘉桥应当有老谱。8月10日,我们一行来到源嘉桥的曾创然老人家。他参与了2006年八房通谱的修撰,但他有些歉意地告知我们他没有老谱,老谱在当时的一个族人手里。赶到他说的那位族人家,想不到他已去世,幸老太太还健在。但老太太说老谱没有了,已卖给了别人。买家记不清了。一盆凉水浇下,我们只得怏怏而返。

8月11日,我们来到南溪镇曾月坝。曾闰生是贵房谱的修订者之一,很热情,提供给我们最近新修行谱,没发现相关信息。他又请来其他参与者,集体回忆后,都对曾任廷没印象。

8月13日,我们来到灰山港紫荆花社区曾新春家——他参与过2006年的通谱修撰,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他属于深房,明确地告知我们深房没有这么一个人。

一番深入探讨,获悉司马冲有一套老谱。于是请曾新春老人带路,我们直奔司马冲而去。老谱持有者叫曾正陵,八十多了,牙不多,讲话有点漏风,耳有些背,我们须高分贝喊话。他终于听懂了我们来意,我们也听清了他说老谱在堂兄家。一会儿他从堂兄处拿来老谱。这是益阳曾氏八房的一修通谱,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编修的,距今300余年了,已是文物,有的页次已被书虫咬得孔洞斑斑。我们生怕弄坏了他的谱,又怕漏看了有用信息,万分小心翼翼地揭页,猛张飞般瞪大眼睛仔细查看。一遍看过,没见曾任廷信息。我们三人各自再看一遍,还是没有。最后我们推测,该谱编修时,曾任廷应当还没有出生。

一时之间,查找陷入死胡同。

二、作者竟是桃江人

曾主陶先生是湖南著名文史专家,也属桃江曾氏。和他商讨后,决定兵分两路,我们继续在益阳找,他去外地找。

八月底,听说益阳市博物馆有曾任廷的散文集《南窗杂菹》,里面或许有有用信息。我们赶忙复印过来,日夜紧读。《南窗杂菹》收集了曾任廷的《四姑山记》等32篇文赋,文笔或清新流畅,或自然真切,或文采飞扬,水平很高。读到第四篇《凤轩尺牍序》时,第一句就是“叔祖我山先生所刻诗草集中有尺牍焉”,后面还有一句是“谒叔父进修先生于凤轩”。看到这两句,我大喜。在新中国成立前,老百姓一般是聚族而居,宗族有维系信仰的先祖祭祀、有公益慈善性质的族产资源、有调解纠纷甚至惩恶扬善的宗族权力,成为一族百姓日常事务的重要场所,族权是三大权力之一。对族谱的修订是神圣而隆重的,所以解放以前所修族谱讲究字斟句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严谨有序的,如,男、侄、姻亲之子、祖、族祖等关系与称谓是绝对不会乱的。我山是曾泗英的另外一个名字,属曾氏贵房,源嘉桥人,桃江历史名人。那曾任廷也应是桃江人了。回查曾我山信息,无误,他确有一个儿子叫进修。但奇怪的是,没有曾任廷的信息。

百思不解之际,我们只能继续读《南窗杂菹》。读到第十四篇《先曾祖开山公改葬祭文》,得到有三个有益信息:一是曾任廷曾祖名开山,卒于康熙丁亥(1707);二是其祖名竹溪,卒于乾隆壬戌(1742);三是曾任廷有五兄弟,“稍振家声”,即家境相对较好。凭着这些信息,我们回过头来查找其曾祖、祖父。如果找到了他们,顺藤摸瓜下去,就能找到曾任廷了。我们将先前找过的那些谱又查了一遍,却根本没有开山公、竹溪公的记载!

尽管如此,对曾任廷情况我们可以综合出如下几点:一是桃江人。二是才高八斗,无论其《南窗百美人词》还是《南窗杂菹》,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出来的。《南窗百美人词》的封面上有“及门诸子参阅”句,“及门诸子”即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,没有两把刷子能够作塾师吗?《南窗杂菹》里的散文有毛悟川、毛颍川等多位桃江历史上的有名秀才的赞美式批语,说明曾任廷生前是才名远播的。三是品行很好,《南窗百美人词》刊刻时有凤山培桂轩陈世仪、缜轩高锡山、石塘樵者吴位东等人题字、作序、写跋;《南窗杂菹》里面有16篇别人请他写的序跋文章,涉及岳阳顾二蕉园、攸水陈焕斋、闽省太学唐光程、永定幕田张翁、石洞高六等,连大名鼎鼎的我山先生的凤轩诗草也请其作序,足见其交游广阔,品行端正,在朋友圈口碑很好。在过去,儒生的梦想就是修齐治平,修身是第一要务,光有文才而没有品行是为人不齿的。正如秦桧的字写得好,但从来没人视其字为珍宝予以收藏或炫示。

至此,唯一遗憾就是没找到曾任廷的生卒。

三、谜一样的“七哥”

既然曾任廷呼我山先生为叔祖,意味着其曾祖开山公是我山先生的至亲父辈。遍查曾氏八房的一修通谱,我山先生果然有一位亲伯父,名“七哥”,谱上只有“为献贼掳去”一句,再无下文,更无其家庭与后裔记载。

这就匪夷所思了。我山先生是“七哥”侄子,不可能不知道伯父名字,也不可能不知道伯父生平。我山先生也是曾氏八房一修通谱的重要修撰者,在谱上记载的伯父名讳似为一混混绰号,实在是对长者之大不敬。我山先生作为一位名动当时的饱学之士,却要反孝义之道而行之,只能说是另有隐情,不得不如此。

为什么呢?

《先曾祖开山公改葬祭文》里有“吾家自吴逆乱后日就萧条”语,说明开山公之家受到吴三桂谋反之乱的波及或有关。再进一步推测,开山公可能参与了吴三桂逆乱。要不然,这么多背景原因可写,偏偏只写“吴逆乱”这一背景?但为长者讳,曾任廷还是写得比较委婉。

一言蔽之,“七哥”是在1643年底参与了张献忠农民起义军,后又参与吴三桂叛乱。对清廷而言,这都不是什么好事。尤其是吴三桂叛乱,康熙是费了大力气才镇压下去的,并且把剿灭其余部作为朝廷当时的一项大任务。伯父遭通缉,随时有身陷囹圄甚至被砍脑袋之虞,我山先生难道还会去记载伯父的抗清反清事迹?

清朝建立之际,为维持政权,禁锢思想,遂大兴文字狱。从顺治十六年(1659)开始持续时间近200年,前后共200多起,滥杀无辜,波及甚广,为历朝历代时间最长、为祸最烈。其中文祸最烈的顺、康、雍、乾四朝,鼓励乡民肆意告发,即开展大规模的文字狱。文字狱的处罚范围也从一人受罪逐渐发展为广泛株连,“往往为兴一案而关联七八省,株连数百人,从发案到最后结案又拖延数十年”。如庄氏《明史》案中,十八个参与编订的人中,活着的17个全部凌迟,死的也不肯放过,发冢斫棺,断头戮尸。凡是与《明史》有关的人,编撰、作序、刻板、印刷、卖书,读过该书甚至看到或说到过几句有关的话,统统全家拘捕,涉案人数2000多人。所以一经告发,不死也要脱层皮。如果证实,那是要罪及三族的。曾氏八房的一修通谱完稿于雍正初年,正是文字狱亢烈之际,只要有片言只语的“反叛”记载,立刻会成为告发者之口实。修谱者为全族利益计是不会记载“七哥”信息的。

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,曾氏亦沐孔氏之恩,成为历代皇朝之恩姓,康熙、乾隆均为曾氏赐过派语。为了永保这分御赐荣光,不给曾氏添乱,我山先生是不可能记载“反朝廷”分子情况的。

四、终于找到准确信息

我们想从桃江范围内的曾氏后人中寻找任何与曾任廷有关的线索,一个叫“曾三”的知名人士进入了我们的视野。

曾三(1906—1990),新市渡人,无产阶级革命家,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、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。他们这一小分支存在一个有趣现象——找不到祖宗,而“七哥”不见后人,他们会不会是一支呢?9月10日,曾百龄先生一行应约携谱来桃。经考证,他们肯定是益阳曾氏,但不知属于哪一房,自名为欧公店曾氏。谱上记载,他们已知的最高祖宗是七十一派的仕茂公兄弟。再三探讨,假如曾任廷是其先祖,其间相隔三代无信息,实在无法确证彼此关系。

9月19日,曾主陶先生传来好消息,他找到了。他回长沙后,档案馆、图书馆等处几番查找,终无所获。再到湖南图书馆查找时,告知消防整改,恕不接客。中秋过后,他去上海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文献大部分已经电子化,但他查遍电子化档案,没有找到曾任廷信息。19日上午等待回长航班时,忽起心潮,再次来到上海图书馆,要求查阅尚未电子化的家谱文献。五十分钟后,管理员找到了文献书目,里面有一套《益阳曾氏支谱》。皇天不负有心人,在这套谱里,赫然记载着曾衍楠:“字嗣楠,号任廷,优廪生,学优品醇,有功谱牒,手著《南窗杂菹》行世。清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十五卯时生,乾隆庚子三月二十五未时殁,葬响水坝栗家山庚向。”竟和我们先前的综合信息大同小异。

9月24日,我与曾雨晖来到岳家桥镇的车塘村,在一个叫曾竞农的老人家里找到这套1929年修编的民国谱,找到其曾祖、祖父、父亲、兄弟、儿子、孙子的信息。

最后汇总信息是:曾任廷(1723—1780),桃江人,字嗣楠,优廪生,著名塾师,有《南窗杂菹》《南窗百美人词》传世。

为了这 30 余字的作者简介,我们人来车往,投入大量精力,几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,非常幸运最终找到了。

(刘德云整理 曾雨晖等组织)

来源:桃江县桃花江文化研究会

编辑:莫斌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
ipt>